发展可再生能源 破解气候异常聚享游困境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9-21
 德国联邦环境、自然资源与核安全部部长西格玛尔加布里尔 卢家兴/摄  在我国南方遭受50年来特大冰雪灾害的2008年1月31日,中德能源与气候政策展望暨可再生能源与能效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访的德国环境、自然资源部长加布里尔与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能源研究机构的众多专家以及相关企业,结合气候变化与能源发展发表了各自观点并展开热烈讨论。  回望这场造成直接损失达人民币1111亿元、

  德国联邦环境、自然资源与核安全部部长西格玛尔加布里尔 卢家兴/摄

  在我国南方遭受50年来特大冰雪灾害的2008年1月31日,中德能源与气候政策展望暨可再生能源与能效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访的德国环境、自然资源部长加布里尔与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能源研究机构的众多专家以及相关企业,结合气候变化与能源发展发表了各自观点并展开热烈讨论。

  回望这场造成直接损失达人民币1111亿元、波及全国14个省市的特大冰雪自然灾害,气象专家解释,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恰恰说明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的趋势仍然不变。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去年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水温发生异常降低的拉尼娜事件将持续到2008年夏季之前,强度达到中等或者偏强,而在较强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当年冬季,冷空气就会活动频繁。

  会上,中国国家发改聚享游委气候办主任高广生介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摄氏度,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国情是中国气候条件相对较差,自然灾害较重。与北美和西欧相比,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季节变化幅度要比同纬度地区相对剧烈,很多地方冬冷夏热,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了维持比较适宜的室内温度,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中国气象灾害频发,其灾域之广、灾种之多、灾情之重、受灾人口之众,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

  同时中国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中国大陆海岸线万多公里,濒临的自然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非常容易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而中国针对复杂多变的气候状况一直都在采取不懈的努力。在谈到中国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成就时,高广生介绍说,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能效、发展低炭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措施,使中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约1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高广生在谈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主要目标时说: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目标。中国将新增改良草地2400万公顷,治理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5200万公顷,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实现90%左右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到16%左右,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同时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由总理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工作、公众意识、机构和体制建设等方面,中国政府也将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

  高广生同时阐明了中国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若干国际合作的需求。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提高男女官员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措施,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中国愿与国际社会合作,积极参与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活动和法律文书的制定。高广聚享游生认为,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际社会今后在制定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文书时,应充分考虑如何适应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问题,尤其是提高发展中国家抵御灾害性气候事件的能力。尤其应强调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中国会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使全球共享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惠益。而国际社会应建立有效的技术合作机制,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应用与转让;各国间应消除技术合作中存在的政策、体制、程序、资金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障碍,为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提供激励措施,使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在实践中得以顺利进行;应建立国际技术合作基金,确保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得起、用得上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

  在谈到中国切实履行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时,高广生谈到:公约规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原则和承诺,各缔约方均应切实履行其在公约和议定书下的各项承诺,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其率先采取减排温室气体行动,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的承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将认真履行在公约和议定书下的义务。中国将本着积极、务实的精神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区域合作。

  他同时呼吁发达国家应积极配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合作需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技术转让和合作需求 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主要技术需求包括现今的能源技术和制造技术、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效交通运输技术、新材料技术、新型建筑材料技术等方面。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主要技术需求包括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工业与生活废水处理技术,居民生活节水技术,高效防洪技术以及海平面上升的观测预警技术等。

  (二)在能力建设需求 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主要需求包括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减缓和适应的政策分析,信息化建设、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人员培训、国际交流、学科建设和专业技能培养等能力建设。

  (三)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 主要需求包括开发气候变化适应性项目,开展极端气候事件案例研究,完善气候观测系统,提高沿海地区及水资源和农业等部门和应对气候变化等能力建设方面。

  (四)在信息化建设方面 主要需求包括分布式的气候变化信息数据库群,基于网络的气候变化信息共享平台,以应用为导向的气候变化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体系,公益性信息服务体系和发展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等能力建设。

  (五)在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方面 主要需求包括满足温室气体清单编制需求的统计体系,确定主要排放因子所需的测试数据,清单质量控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性评价,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预测等方法,以及国家温室气体数据库等能力建设。

  高广生同时进一步明确阐述了中国政府对巴厘路线图的主要观点:中国以积极、建设性的姿态出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京都议定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为会议达成一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赞成就巴厘路线图达成共识,其核心是“双轨”并行:第一,在公约下启动旨在加强公约实施的谈判进程,讨论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问题,并决定于2009年完成谈判;第二,在议定书下继续谈判已批准议定书的发达国家在2012年后的减排指标,并于2009年完成谈判。路线图为今后气候变化谈判指明了方向,设定了时间表。

  巴厘会议通过的决定同时明确:发达国家通过资金和能力建设帮助发展中国家,这种帮助应该朝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的方向努力。这无疑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会继续努力。

  巴厘会议明确了适应基金的临时经营实体,意味着适应基金可以开始运作。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对于深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适应的任务更为迫切。但是前面所提到的适应基金的规模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下一步应探讨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实施,要有适应的规划、战略、机制、指标和手段,还要考虑如何给适应基金增资。要想有效加强公约实施,必须有资金的保障,发达国家要切实履行公约,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和额外资金的承诺,以支持发展中国家政府发挥主体和引导作用,通过财税政策和其他激励手段,协调私营部门资金投向发展中国家的清洁发展和低碳经济。

  形成这种自然灾害是否与拉尼娜有关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争论。这一在世界各地纷纷造成雪灾、水灾等巨大自然灾害的气候现象引起了全世界气候专家的注目,纷纷探讨和争论拉尼娜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截止发稿前,国际权威气候研究机构对此仍无定论。而在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报告书中我们获悉,德国已将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应对气候变化直接联系起来,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发展看作是保护本国气候良性发展和能源供应的有力保障。

  在中德能源与气候政策展望会议上,来中国访问的德国环境和自然资源部部长加布里尔作了以“环境保护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为主题的演讲。

  加布里尔认为,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缺乏这两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起到了并将会继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几年前很多人还持观望甚至是嘲笑的态度,但可再生能源近几年在德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从保护气候的角度来看,可再生能源不仅非常重要,也成为德国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总之,在2005年到2006年,从181亿欧元增加的大约48亿欧元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到大约220多亿欧元。在2006年可再生能源为2.1万个人提供了工作,是2004年的3倍左右。未来属于可再生能源,德国政府会继续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列入发展计划的首位。

  在演讲中,他还着重肯定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他同时提请与会人员注意到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

  有媒体将加布里尔部长来华访问称为“破冰之旅”,这是从政治角度来衡量他的中国之行,而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技术很发达的德国的使者,他的访问大力传播了可再生能源利用对保护环境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担当的重要角色,对于我国新能源经济的发展无疑也是大有启示的,加布里尔的中国行必将能够成为更深层次的“破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