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享游银行业继续化石燃料投资石油巨头转投可再生能源?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1-04
 对于化石能源的使用和依赖是加速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各国共识,而各方对于化石燃料行业源源不断的资金倾注是化石能源仍在全球范围不断扩张的客观事实。自从2015《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各国银行仍在对化石燃料行业进行大量的融资。2016-2021年间全球最大的60家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对化石能源的投资达到4.6万亿美元,2021年的融资就高达7420亿美元,其中投资总额前四的均系美国银行[1]。

  对于化石能源的使用和依赖是加速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各国共识,而各方对于化石燃料行业源源不断的资金倾注是化石能源仍在全球范围不断扩张的客观事实。自从2015《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各国银行仍在对化石燃料行业进行大量的融资。2016-2021年间全球最大的60家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对化石能源的投资达到4.6万亿美元,2021年的融资就高达7420亿美元,其中投资总额前四的均系美国银行[1]。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花旗银行(Citibank)、富国银行(Wells Fargo)和高盛(Goldman Sachs)在5月举行的年度股东会上对“截至今年年底,将采取积极措施以确保不再对新的化石燃料进行贷款和承销”这一提议进行投票表决,这一提议意味着这些银行将不再支持化石燃料的扩张。然而,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在已经举行完毕的股东会议上因仅以11%、12.3%和11%的通过率否决了这项提议,并称短期内不会停止对化石燃料扩张的融资。虽然高盛的股东会还未举行,但据悉大概率也不会通过此项提议[2]。

  从四大银行近年来对于化石燃料融资体量来看,2016-2021年,花旗银行对于化石燃料的融资为2854亿美元,位居四大银行融资总量之首;富国银行为化石燃料融资近2718亿美元,位居第二;其次为美国银行和高盛,分别融资2320亿美元和1190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2020-2021年,富国银行增加了将近200亿美元的化石燃料融资,而其他三个银行均有下降趋势。

  2021年4月21日,由行业主导、联合国召集的包括了全球110家商业和投资银行、覆盖了全球约40%银行资产的净零银行联盟(Net-Zero Banking Alliance)承诺将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3],美国的四大银行也均位于联盟成员之列。

  通过梳理美国四大银行的减排政策可以发现,自2020年起,四家银行相继公布了到2030年的减排目标并加大对于能源、发电、汽车制造等领域的资金支持推动低碳转型,助力其气候目标的实现。

  2022年4月13日,美国银行宣布其2030年的减排目标。其中,作为重点的汽车制造、能源和发电行业的融资相关项目将于2030年分别减少44%、42%和70%的排放强度。美国银行也同时宣布了到2030年将拨款1万亿美元用于加快能源转型。2021年,美国银行调动和部署了约2500亿美元开展可持续发展金融项目,其中约1550亿美元用于气候和环境转型中。自2007年以来,美国银行已为气候和环境相关的商业项目筹集了超过3500亿美元的资金[4]。

  聚享游

  在2021年末发布的气候相关金融风险报告中,花旗银行宣布其2030年减排目标。能源方面,相比2020年基线亿公吨二氧化碳当量);发电方面,将每兆瓦时减少63%的排放强度(减少11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兆瓦时)。此外,花旗银行在2021年4月承诺到2030年将为可持续发展金融提供将近10000亿美元的资金,包括为环境金融提供的大约5000亿美元资金,其中对于可再生能源的融资预计将占环境金融总融资的24%[5]。

  聚享游

  2020年5月初,富国银行宣布其2030年气候目标,其中包括承诺将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绝对融资排放量(absolute financed emissions)减少26%,并将电力行业的融资排放强度(financed emissions intensity)降低60%[6]。为了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富国银行承诺将在2021-2030年间部署5000亿美元的可持续金融资金,用于加速包括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绿色建筑、绿色债券和低排放汽车等领域的低碳转型;并专注于农业、回收、资源管理和对环境有益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当中。在2021年,富国银行发行了第一只可持续发展债券,并筹集了近1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支持社会经济进步和可再生能源等项目中[7]。

  在其2021年末发布的加速转型报告中,高盛承诺到2030年将其对石油天然气、电力和汽车制造的物理排放强度(每单位产生的化石燃料能源排放量)基于2019年水平分别降低17-22%、48-65%和49-54%。高盛在2019年宣布在未来十年里将推动7500亿美元用于可持续发展的咨询、融资和投资项目活动中。据悉自宣布以来,高盛已投入15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资金致力于气候转型[8] 。

  能源像素观察:在今年2月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2022年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报告中指出,全球气温如果在不久的将来超过1.5摄氏度,哪怕是暂时的,也将会导致严重甚至是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热浪、干旱、极端降水和台风等,而最脆弱的经济体和位于环境脆弱地区的国家将首当其冲受到灾难性影响[9]。因此,作为行业领先的商业和投资银行在对于帮助当地摆脱化石燃料并转向更加清洁的能源方面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尽管上述的四大银行都宣布了各自的2030年减排计划和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并积极布局针对不同行业的绿色转型策略,但我们也看到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除了制定具有雄心的气候目标和助力低碳转型的资金投放,以美国四大银行为首的商业和投资银行对于化石能源的投资仍在继续。

  根据《银行巨头与气候乱局2022》报告追踪的全世界60大银行对于化石燃料的融资支持,2016-2021年间全球最大的60家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对化石能源的投资达到4.6万亿美元,仅2021年融资就高达7420亿美元。其中,美国四大银行巨头对化石燃料的融资占2021年银行对化石燃料总融资的29%,并占从《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对银行化石燃料总融资的31%[10]。从下图可以看出,自《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全球60大银行对化石燃料融资体量仍呈增长趋势,而近期华尔街对于化石燃料的态度也表明这一状况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出现改变。

  尽管面对化石能源“最后的狂欢”,银行业仍不愿放弃对其的支持,并试图在最后阶段多分一杯羹,但在另外一边,我们也发现,伴随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强劲发展,非化石能源的市场前景正在飞速崛起。

  麦肯锡预测:化石燃料2030年达峰,可再生能源在2050年翻三倍[11]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预计2030年前全球化石燃料将达峰,其中,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动,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在未来3-5年内达峰,全球能源结构将转向低碳的解决方案。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在2030年前提升至50%,2050年将在现阶段基础上翻三倍——达到全球能源供给的80%到90%。

  研究指出,目前61%的新可再生能源容量装机设备价格已经低于化石燃料替代能源设备,电池的价格也在过去四年内下降近一半。研究还预测,由于道路、海运和航运的需求,氢能源供给将在2050年前增加四到六倍。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因目前利用率较低,预计将于2050年前增加一百倍。研究表示,通过提高建筑、交通和工业的最终使用效率将是降低能源强度的关键驱动力,并预测2040-2050年能源强度将降低至2000-2010年的一半。

  根据《银行巨头与气候乱局2022》报告,尽管60家商业及投资银行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但仍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开辟新油田的公司,其中就包括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简称BP)和壳牌公司(Shell)。

  报告还强调,上游油气扩张非常集中——排名前20位的公司就承担了一半以上的资源开发(resources under development/field evaluation)和一半以上的勘探资本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 on exploration for new reserves)。其中,BP在2021年的资源开发为32亿桶油当量,2019-2021年勘探资本支出平均为每年9.39亿美元;Shell在2021年的资源开发为38亿桶油当量,2019-2021年勘探资本支出平均每年为24.37亿美元。但受到近期全球化石燃料价格波动影响,5月初,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敦促BP和Shell大量投资清洁和绿色的可再生能源以稳固能源价格并守住英国能源安全角。

  截至去年,全球最大的60家商业和投资银行仍在对化石燃料进行融资和支持,总融资趋势也未呈下降趋势。此外,美国银行巨头也在各自的股东会上表示短时间内不会考虑停止对化石燃料的支持。虽然整体上银行在逐渐对可持续发展和气候目标做出相应的承诺与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来自银行的努力和承诺在对化石燃料的持续支持中显得诚意不足。于此同时,BP和Shell被英国首相点名并敦促加大力度投资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可以看出,尽管商业和投资银行对于化石燃料恋恋不舍,随着政策风向的转变,传统化石燃料的市场正在面临进一步收紧。因此,银行只有进一步识别政策趋势把握投资方向,加快转型和落实气候承诺的速度的同时,制定相应完善的化石能源撤资方案才能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并保障投资人的利益。

  在全球实现净零排放的过程中,能源行业的脱碳转型成为其中关键一环。全新升级的原创媒体平台能源像素Energy Pixel(原ID号: 能源大嘴)旨在聚焦海内外能源领域的最新动向,为能源行业从业者、关注者提供及时、全面、有深度的行业内容和观点。在低碳转型的全球博弈下,探究能源行业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