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享游发力储能安徽角逐新能源产业下一程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6-27
 “万亿级储能大赛道才刚刚开始。”在不久前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低碳绿能服务商美克生能源的董事长魏琼提出了这一观点。  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统计,2023年一季度,我国共发布480个电力储能项目(含规划、建设中和运行),储能规模共计103.6GW。在政策鼓励、电价改革等利好因素刺激下,储能行业迎来了高速增长期。  年初公布的安徽省2023年第一批省重点项目清单

  “万亿级储能大赛道才刚刚开始。”在不久前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低碳绿能服务商美克生能源的董事长魏琼提出了这一观点。

  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统计,2023年一季度,我国共发布480个电力储能项目(含规划、建设中和运行),储能规模共计103.6GW。在政策鼓励、电价改革等利好因素刺激下,储能行业迎来了高速增长期。

  年初公布的安徽省2023年第一批省重点项目清单中,计划开工的储能相关项目就有20个,续建的有17个。5月,滁州明光经济开发区储能锂电池项目成功签约;6月,总投资116亿元的天宸能源光储一体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也正式签约,落地芜湖……

  新能源发展的后半场,储能凭何站上风口?在这一赛道,安徽又有何布局,在下一程的角逐中占据优势?

  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底,我国风电装机3.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4.4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突破8亿千瓦,达到8.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的30.9%。

  风力和光伏发电,正在为中国能源结构带来革命性变化。但事实上,在风、光发电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致命问题——不确定性。

  36氪安徽了解到,电网讲究的是确定性,只有依靠确定性的发电,才能确保供电安全,而风力、光伏发电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没有阳光、没有风的时候,就不能发电,而何时有阳光、有风,又是不确定的。

  聚享游

  比之传统的火力发电,风电、光电虽然波动性更强、偏差程度更高,但也更符合“双碳”目标的要求,因此需求与日俱增,维护电网稳定及供电安全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所谓储能,是指将较难储存的能源形式转换成技术上较容易且成本上较低廉的形式储存起来,再在未来需要时释放的过程。发展储能,能将风、光发电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既符合“双碳”要求,又能降低发电成本,还能保证供电安全,可谓“三全其美”。

  36氪安徽梳理得知,按照能量存储形式的不同,广义的储能分为电储能、热储能和氢储能三类。目前最常见且应用最广泛的是电储能,可细分为电化学储能(锂离子、铅蓄和钠硫电池储能)和机械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和飞轮储能),其中除抽水蓄能以外的储能技术被称为新型储能。

  据CNESA统计,2022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规模创历史新高,功率规模同比增长200%,能量规模同比增长280%。而在新型储能中,锂电储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比重达97%,目前正成为新增储能的主要装机力量。

  储能产业上游为电池的基础材料,即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和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的生产;中游是储能制造端,主要包括储能电池、电池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以及系统集成业务等;下游则是储能应用端,应用场景分为发电侧、电网侧以及用户侧。

  36氪安徽了解到,储能电池是整个储能系统的核心,价值占比达60%,其电芯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储能系统的运行效率、运行成本及安全性。

  目前,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二者在技术原理上并未形成差异,只是由于应用场景不同,现实应用对二者的性能、使用寿命等有着不同的要求。

  而储能的应用场景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发电侧、电网侧的电力调峰。由于新能源发电不稳定,随时都处在变化中,储能系统能够帮助新能源电站在用电低谷时将富余的能量储存下来,再在用电高峰时释放,平滑整体的用电水平。

  二是轻量级的用户侧储能。这里的用户主要指大型厂区、工商业园区等工商业用户,可帮助用户调节各分布式电源和充电桩等灵活充放电,平滑负荷曲线,减少对大电网调峰和容量备用需求。

  由于数据依赖电网,储能市场目前的直接客户仍以国家电网及其附属企业为主,且产业尚未形成可行的商业模式。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需求的持续释放,储能广阔的下游市场会在不久后的未来进一步展开。

  事实上,国家对储能产业的战略布局,可追溯至2005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指导目录》,其中提及氧化还原液流储能电池、地下热能储存系统等。

  202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及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指出到2025年实现装机规模30GW以上,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支持体系初步构建。

  在国家政策的助推下,各地方省市也紧随脚步,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安徽也不例外。

  36氪安徽注意到,2022年8月,安徽省能源局发布《安徽省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2-2025年)》(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安徽将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以上。《规划》还列出安徽在建、拟建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共计43个。

  年初,皖能储能电站正式接入国家电网统一指挥和统一调度系统,即将投入运行。这一电网侧大容量独立共享储能电站位于淮北市,总投资约4亿元,规划建设容量100万KWh,一期建设20.6万KWh。

  就在6月,安徽当前最大的电网侧储能电站——阳光新能源枞阳260MW/260MWh电网侧储能电站也正式并网,投用后可实现充放电快速转换、灵活控制,同时支持共享储能,保障电网稳定性。

  除此之外,移动灵活的电动汽车也是重要的储能单元之一。汽车动力系统专家欧阳明高院士曾建议,让电动汽车与电网形成“车网互动”。在用电低谷时,电力系统给电动汽车充电;在用电高峰时,让电动汽车给系统放电。这样,电动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而且可以成为以储能回馈能源的终端。

  聚享游

  而安徽作为新能源车大省,在“车网互动”上已占据先机。随着更多储能项目的落地实施与产业链的健全完善,安徽在储能赛道的未来表现也值得期待。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